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,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。仅隔一个多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按月配资,传递出抓落实、见实效的强烈信号。
深改委会议指出,要优化改革推进落实机制,加强重大问题统筹协调。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敢于担当、真抓实干,加强重大改革的调研论证,制定改革组织实施方案。要加强改革督察、评估问效、巡视巡察等工作,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。
会议强调,要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,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、节奏时机。要把改革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起来,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。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,增强改革政策取向一致性,主动评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,形成改革和发展的合力。
近段时间以来,发改委、财政部、国资委、工信部等部门“一把手”密集发声,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、财税改革、国资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作出详细解读和具体安排,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进一步明晰。
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
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(下称《决定》),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,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。
《决定》在结构布局上,安排6个部分部署经济体制改革,分量最重,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,涵盖了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大问题。
如何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,如何抓好经济体制改革具体任务的落实?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,要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,以抓重点来带全盘。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“牛鼻子”,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,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、提供动力。随着改革触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,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也迫切需要协同推进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,实现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、相互支撑。
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。《决定》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市场机制更“有效”,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以推动政府更“有为”,通过“两只手”协同发力,实现既“放得活”又“管得住”。
“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。”郑栅洁说,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让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精准发力,使市场“无形之手”充分施展,政府“有形之手”有为善为。具体工作中,要做到三个“进一步”:进一步增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,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,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。
科学的宏观调控、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。郑栅洁表示,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制度体系,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,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。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来说,重点是抓好强化规划引导、加强政策协同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三方面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分析,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,不是弱化或取代市场作用,而是弥补市场失灵,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,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,保障公平竞争,加强市场监管,维护市场秩序,推动可持续发展,促进共同富裕。
深化财税体制改革
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。三中全会围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从健全预算制度、健全税收制度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等方面作出重要部署。
在健全预算制度方面,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表示,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,提升系统化、精细化、标准化、法治化水平。收入上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支出上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管理上更加突出绩效导向,不折不扣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,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,做到“小钱小气、大钱大方”,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、民生急需上。
在健全税收制度方面,蓝佛安透露,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,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,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健全直接税体系,完善个税制度,更好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功能。
蓝佛安认为,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,增加地方自主财力,更好调动两个积极性。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:一是拓财源,二是强激励,三是管好债,四是优事权。
“改革贵在务实,重在落实;落实是否到位,决定了改革的成效。”蓝佛安说,将抓紧研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。对标对表三中全会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,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、时间表、优先序,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对第一财经分析,财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“先行军”,改革首先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大局,然后才是解决财政自身问题。此次财税改革一大亮点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,为此出台多项增收举措,这除了拓展地方税源外,更重要的是扩大地方税权和非税收入管理权限。建议尽快形成一个可执行、有时间表、路线图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,对相关改革给予细化和量化,尽早给社会一个稳定预期。
深化国资国企改革
《决定》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了详细部署,涉及“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”“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”“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”“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改革”“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”等内容。
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,《决定》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全局,进行了系统部署,明确了我们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、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。
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,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内在要求,也是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。
张玉卓表示,总的考虑是要着眼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,结合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深入落实和“十五五”规划的谋划实施,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、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,在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统筹配置国有资本,有力推动“三个集中”,即向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,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、应急能力、公益性领域等集中,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。
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,三中全会透露一个思路,国企改革主线将凝聚于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,按2029年前完成决定主要任务的时间要求,在2024年后的几年,将形成一个新的国有经济布局为主线的国企改革潮流,这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将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。
《决定》提出“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”,这是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。在这方面,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做了不少探索,出台了针对19个行业的考核实施方案,在2024年度对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中,个性化指标占比达到77%。
张玉卓表示,接下来,将根据中央企业整体上承担使命多维、产业分布多样、业务板块多元等情况,进一步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,制定更有针对性、更加个性化的考核指标,加快实现“一业一策”“一企一策”,引导企业各展所长,争当不同赛道的“尖子生”,实现质量更高、功能更优的发展。
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告诉第一财经,分类考核评价是基本要求和改革方向按月配资,战略使命考核和增加值核算是两种考核方式。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来说,应更加突出对其履行战略使命情况的考核;对竞争类国有企业来说,则应更加突出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考核,也就是要更加注重对增加值的核算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专业配资实盘观点